KD重新定位、森根蛻變全能中樞 火箭「雙核進化」衝擊西區
杜蘭特與森根都必須從原本的習慣中抽離。杜蘭特生涯大多搭配頂尖後衛,如柯瑞(Stephen Curry)、衛斯特布魯克(Russell Westbrook)、厄文(Kyrie Irving),如今卻成為一支沒有傳統控衛球隊的主操盤者;森根則從能在高位串聯進攻的中樞,直接被推往「全職控球中鋒」的角色。原本以為這樣的定位轉換至少需要一、兩個月才會成形,但僅僅十場比賽後,火箭的樣貌已完全超乎預期——他們目前每百回合得124.2分,聯盟第二;半場進攻效率從上季的聯盟第22名直接跳升至前十。當杜蘭特與森根同時在場時,火箭能比對手多拿12.5分,象徵這對內外雙核已經建立起近乎直覺般的化學反應。
森根自己也提到:「我從沒打過這麼多空間的比賽。」杜蘭特的外線投射迫使防守者不敢放掉他,這也讓森根在短、中距離與高位拿球時有比過去更多的傳球角度、更多的啟動空間。於是火箭最關鍵的進攻轉變變得簡單:高位的杜蘭特加上往下滑的森根,只要防守稍微猶豫,兩人的判斷就能瞬間讓對手陷入兩難,不包夾杜蘭特,他會直接拔起投籃;包夾他,森根會在4對3的局面中做閱讀。若反過來由杜蘭特設擋拆、森根持球,更會逼迫防守做出尷尬的換防選擇;而當森根都能投進空位三分(目前高達1.9%),整體攻擊性更進一步被放大。這也是為何火箭的進攻不需要太多複雜的戰術,只需要把球交到兩人手上,讓他們用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攻擊對手。
對熟悉國際賽的球迷而言,這樣的森根並不陌生。今年夏天他在歐錦賽替土耳其出戰,被貼上「小約柯奇」標籤的他,已經用低位單打與高位策應證明自己可以扛起一支國家隊的攻防核心。名帥阿塔曼(Ergin Ataman)給予他高度授權,讓他在低位、罰球線附近甚至外線自由發動,場均得分、籃板與助攻全面提升,也強化了他在閱讀包夾、防守輪轉時的信心。火箭總教練尤多卡(Ime Udoka)據傳也有針對這些內容給森根下功課,希望他把國際賽那種主動出擊的氣勢帶回NBA。某種程度上,本季我們在休士頓看到的,就是國際賽版本森根與杜蘭特疊加之後的成果。
這樣的化學反應與球權重分,讓兩人的角色都出現明顯轉變。杜蘭特本季使用率僅25.3%,有可能創下生涯最低;森根則提升到28.7%,創生涯新高。他也在更高的責任下交出生涯最全面的表現,場均22.1分、10.2籃板、7.2助攻,聯盟只有約柯奇(Nikola Jokic)與他達到這條數據線。森根坦言,杜蘭特從加入火箭第一天起就不停告訴他:「球要由你來掌控,我們才能達到目標。」與其說火箭有一個核心,不如說他們現在擁有兩個能互相提升的巨人。
然而,火箭的體系依然有纏繞不去的弱點,那就是失誤。沒有范弗利特,外界原本就擔心火箭缺乏穩定的控球點,而這確實成為最明顯的漏洞。火箭目前在失誤率上排名聯盟第27,前十場比賽有五場讓對手直接靠失誤拿走超過20分。最糟糕的一戰發生在面對馬刺,他們全場出現24次失誤,這樣的問題反映出火箭在遭遇高強度壓迫時仍不夠成熟,也反映出球隊在沒有主控的情況下,仍必須花時間摸索空間、節奏與傳球角度。
杜蘭特自己也理解這點:「每支球隊都在試圖把球從我跟森根手裡搶走。他們會跳出來干擾、斷球,我必須更耐心、更精準。」這種困境也讓火箭真正意識到:這套無控衛體系雖然具爆發力,卻也在某些時刻缺乏「穩定器」。
但當進攻真的陷入混亂時,火箭始終擁有一個最後的解答:把球交給杜蘭特。對公鹿那場比賽,火箭一度落後14分,但在下半場直接改變策略,讓杜蘭特接管比賽,他半場跑了14次擋拆,是本季最多的一次。最終他半場轟下22分、5助攻,硬是把球隊扛起來。
火箭本季的成功並不是單純因為杜蘭特的加盟,也不是森根的華麗成長,而是兩人的球風能相輔相成,一外一內、一控場、一組織,在失去主控的極端條件下意外產生完美的契合。火箭的體系仍有瑕疵,他們仍需要解決壓迫、防守針對性與失誤問題,但在西區混亂的局勢裡,他們已成為任何強隊都不願在季後賽首輪遇上的對手。
登(加)入 udn 會員不只享專屬優惠,現在再送 LINE POINTS 5 點!即日起至 11/25,不論新朋友或老朋友,輕鬆加入就有獎,馬上入手點數,讓生活多一點開心回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