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來瘋」後一身好本領被體系耽誤 林書豪成就絕不僅於此
林書豪宣布退休、告別籃球,在我心中是五味雜陳,翻開個人照片檔案,光是林的照片就多達743張,軌跡涵蓋金州勇士隊、休士頓火箭隊,到後來的洛杉磯湖人隊。採訪他的比賽多年,我認為林的發展突顯美國職業運動對亞裔的刻板印象,即便他在紐約證明自己,但手握著漂亮個人數據仍不夠,你還得適應高層口味、委屈配合他人的體系,才能在這圈子生存下去。林的顛峰橫跨尼克、火箭、湖人到夏洛特黃蜂時代,在球迷喊加油之際,他也力圖在這圈子找到容身之處。
先看火箭時期,你覺得林書豪與「大鬍子」哈登(James Harden)為何屢被描繪難共存?說實話,回顧過往你看哈登跟誰好過?從費城76人隊、布魯克林籃網隊、洛杉磯快艇隊組「超巨」搭檔至今,始終不見效果,那麼到底誰難搞,若干年後答案呼之欲出。2012年林書豪以三年約加盟休士頓火箭隊,外界寄予厚望,欲延續紐約尼克隊「林來瘋」。然而,同年火箭又循交易換哈登,這讓戰術核心與結構瞬間改變。兩人同為出色後場,在球場上卻磨合困難。
在紐約我們都看出林擅長持球推進與擋拆進攻,需大量球權組織與決策;而哈登屬典型「球權主宰」後衛,要長時間單打持球並買犯,兩人都需要球,導致同場角色衝突。哈登在場時,林被迫退到邊線淪為定點射手,無法發揮價值。火箭管理層與教練組早早定調,以哈登為核心發展。這意味著,林的傳球與節奏掌控沒獲重視,被迫適應「哈登體系」,而非打造最大化兩人的系統。林需快速推進、分球、打團隊籃球,哈登偏向放慢節奏、單打及製造罰球,一快一慢兩種節奏,這讓林書豪角色顯得尷尬。因為,林當初點頭去休士頓是當先發控衛;但哈登一來瞬間跌成副手,這定位讓林在心態產生落差,拿球無所適從;只有哈登休息林才展現能力,明眼人都看出怎麼回事,他正處於邊緣化。
助攻與出手大幅下降,影響力被削弱,火箭當年沒有(或根本沒找)一套最大化兩人的戰術,這不是搭檔更像互刷存在感。火箭時任總經理的莫雷(Daryl Morey)在TNT電視專訪直言不諱:「我們幾乎把他(哈登)當老闆看,他非常有智慧、有前瞻性,知道什麼才能帶來勝利。」對一位 NBA球隊的總經理來說,這表態頗為露骨,尤其是對還沒贏過總冠軍、未證明自己能與其他巨星共事的球員。即便是詹姆斯(LeBron James),表面亦否認自己「掌控」邁阿密熱火、克里夫蘭騎士和洛杉磯湖人隊。
莫雷的話,把哈登捧到與火箭隊老闆亞歷山大(Leslie Alexander)同一層級。過去幾年,那些與哈登並肩作戰過的如:林書豪、霍華德(Dwight Howard)、帕森斯(Chandler Parsons)都清楚現實,卻從來沒說出口。莫雷坦誠說出那一段往事,以哈登為核心建隊任何人都犧牲的策略,林書豪、霍華德與哈登難共存、之後難吸引大牌待槍投靠,因為他們都知道來休士頓的話,哈登說了才算。迪安東尼(Mike D'Antoni)「七秒或更少」戰術對進攻好手是夢寐以求的體系,但場上是哈登主宰,火箭無教練戰術的空間,依然長時間單打、掌控節奏,而且林離開後,火箭隊仍打得不錯。來到今日看是好是壞,興奮否,我們都知道火箭未因哈登走得更遠。
輾轉休士頓一圈,「林來瘋」的熱潮真正退去,到洛杉磯的林書豪面臨另一個挑戰,證明自己不是曇花一現、是能真正被依賴、帶隊取勝的場上指揮官。在火箭的兩年幫球隊連兩年進季後賽,2014年7月到重建的湖人,他獲得全新的開始。在好萊塢聚光燈下,要與籃壇無可爭議的超巨布萊恩(Kobe Bryant)搭檔。這一年,我同樣感覺不對稱,像硬要把圓形硬幣塞進方孔般,總教練史考特(Byron Scott)主張三分線內得分的進攻策略,全隊每場三分出手約在10到15次間。更重要的是,一切由布萊恩主導進攻,這無疑讓林書豪陷入另一困境,湖人並未洞察他在紐約與休士頓的表現,是在能控球並利用擋拆自由做決策的情況下。球隊幾次訓練後,我發現林越來越沉默,拿球時顯得猶豫不決,一點都不像他自己。
面對媒體質問,史考特直言:「林書豪習慣90%的時間持球,在我的體系裡這不可能。他有時表現很好,但有時候聰明人到了這體系裡,會變得像全世界最笨的人。」在我看來不是有時候,林幾乎在洛杉磯當了一年呆子,在「指揮官」與「聽布萊恩的話」之間掙扎,最終平均11.2 分、4.6次助攻,湖人繳出難堪的21勝61敗,創下球隊搬至洛杉磯最差戰績,那對林是一個難以吞嚥的低谷(恥辱),他常因表現不穩而被斥責,真正谷底發生在2015年1月23日,湖人作客聖安東尼奧市打馬刺隊,已連續打前43場比賽的林書豪,竟在坐冷板凳,一秒鐘都沒上場,沒人能解釋為什麼。
林書豪那時沮喪的說:「感覺像繞了一大圈回到原點,上一次被直接DNP(Did Not Play,未上場)還是我剛進聯盟第一個月。那時候打不了比賽,後來突然成先發,接著經歷許多起伏。三年後,我又回到起點,就像回到最初的自己。」最狠的是史考特,始終不願解釋為什麼,以致於日後媒體紛紛臆測,湖人嘴上不說但其實想「坦」戰績拼選秀權。
曾提拔林書豪的迪安東尼解釋:「我認為,林書豪其實能融入任何一支球隊,他真的很優秀。但如果把他放在錯的位置,就不會是『林來瘋』。你一旦把場上空間收窄,他看起來就很平庸。」幸好,在湖人失敗的那個球季責任不在他,因為林書豪隔年於黃蜂的爆發表現證明,自己是能在NBA討飯吃的!在總教練克里佛(Steve Clifford)的快節奏進攻下,他以第六人身份找到自我,平均11.7分、3.2個籃板、3.0次助攻,最終在年度最佳第六人票選名列第七。這也顯示,在NBA技術與天賦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你必須有合適的體系發揮,才能真正綻放光芒。我認為,即便奪年度總冠軍是2019年投奔多倫多暴龍隊的事,但林從紐約到夏洛特那幾年堪稱生涯顛峰,只是糟糕的球團政治埋沒其才能,否則成就絕對不僅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