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慘敗之餘仍有收穫!「無柯瑞實驗場」創造想像空間

2025-05-10 22:29聯合新聞網 / monmo

勇士嘗試在沒有柯瑞的情況下捍衛主場。 美聯社
勇士嘗試在沒有柯瑞的情況下捍衛主場。 美聯社

灰狼勇士西區第二戰,整體正如筆者賽前分析文「灰狼首役攻守計畫凌亂不堪 再戰無柯瑞勇士非贏不可」所言,前一戰被痛打的灰狼與主帥芬奇(Chris Finch),此戰終於覺醒成原本該有的基本樣貌,勇士主帥柯爾(Steve Kerr)則也一如預料,苗頭不對就讓主力早些休息,格林(Draymond Green)甚至又一副柯瑞(Stephen Curry)不打就想提早下場休息的模樣,提早讓調度變成「無柯勇」的球員試驗場,最終灰狼雖略有波折,仍是以24分之差順利拿下主場第二戰。

儘管如此,順利偷到第一戰,率先攻破對手主場仍完成了任務的勇士,依舊可說是暫時的贏家。接下來就看,這一場的試探,能否幫助金州軍團,在柯瑞看來將繼續缺席的情況下,回到舊金山至少守下一場主場。

同樣來看看第二戰的分析,以及第三戰的展望!

回神的明尼蘇達

「雖然遲到,但至少仍及時趕到」,第二戰的灰狼,總算像是一支第二輪球隊該有的樣子,此戰在攻守兩端,都做了不少調整,尤其在球員精神武裝層面。

戈貝爾盯防巴特勒。 路透社
戈貝爾盯防巴特勒。 路透社

防守強化:不只是身體上了更多強度,球員的積極度也大幅提升,從防守奔跑總距離可一窺,首戰灰狼團隊防守端才跑了8.03英里,此戰激增至8.81英里,尤其在撲防外線方面,讓勇士的三分線從上一戰的42.9%命中率18顆命中,到此戰的28.1%命中率砍半只剩9顆。

其中主帥芬奇的一著,是把戈貝爾(Rudy Gobert)放到預設外線可以容錯的球員上,如小裴頓(Gary Payton II)與後來的庫明加(Jonathan Kuminga),以保留戈貝爾能到處協防、爭搶籃板的彈性,這在此戰相當有效。針對上一戰吃大虧的擋拆防守問題,本戰也多所可見,掩體防守者直接退一步讓防守持球者隊友,快速鑽洞通過,在仍選擇不換防情況下,強化了擋拆追防。

攻守轉換強化:這在首戰本來就已經是灰狼整體身高體能領先的強項,但第二戰提升的對抗強度與奔跑速度,讓他們進一步擴大優勢,快攻與失誤得分分別從首戰的10分、17分,再大幅增加至第二戰的18分、22分。

傳球強化:本場另一個顯著優化的指標,團隊助攻從首戰的19次,飆升至本戰的33次,這源自於球隊傳導質量的同步飆高:首戰灰狼團隊僅傳球264次,創造19次助攻、1次二次助攻、32次潛在助攻與助攻得分45分;到了第二戰儼然洗心革面,團隊傳球大漲至307次,33次助攻、3次二次助攻、46次潛在助攻,助攻得分數大漲至84分。品質方面,也是肉眼可見的提升,首戰團隊切入傳球19次僅1次助攻,第二戰傳球25次就創造了7次助攻。

這要從進攻打法的改變說起。愛德華(Anthony Edwards)打得較上戰聰明也具侵略性,唯他早早受傷,影響了上場時間與進攻端的積極程度,這一戰因此球隊的主軸分散在改打更多「Inside-Out」的藍道(Julius Randle),以及延續上一戰有不錯表現的戈貝爾與隊友大量擋拆配合,兩種主要套路,都幫助球隊創造了更好的傳導與外線空檔。

藍道的策應成效有助於帶動全隊。 路透社
藍道的策應成效有助於帶動全隊。 路透社

上一戰筆者曾批評藍道的傳球意識又不見了,但這一戰他一掃首戰的單打獨鬥,本身打得更加強硬之餘,同時切換成低位Inside與高位策應的中樞角色,本場高達11次助攻說明了一切。

戈貝爾雖然第二戰的進攻實在醜陋,在勇士優異的下三路與貼身逼防情況下,再次曝露其無法下球進攻跟奶油手的窘態,本戰又太想在進攻端證明自己,多次強行出手,也確實不時影響了團隊傳導的流暢,但提高他跟隊友擋拆後Roll In禁區的打法比例,對於灰狼著實有著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

這宣示著明尼蘇達會讓戈貝爾一直遊走籃下,對勇士的矮陣施壓,你看到的各種戈貝爾醜態,其實是勇士花了幾乎隨侍兩人在他身旁防守跟準備卡位,即使他未持球,並且整個防守圈因此內傾的龐大代價所換來。

而無論是藍道的持球施壓,或者是戈貝爾的無球施壓,結果都是勇士被迫內縮防守,以及灰狼大幅優化的外圍Spacing,加上有備而來的手感,我們看到了本戰灰狼判若兩隊的43.2%三分命中率,37投16中的大爆射。

何以說這些都是內線牽制與傳導的功勞呢?第二戰灰狼防守者在6呎以外的「Wide Open」三分出手多達27投14中,投出鬼神般的51.9%命中率,反觀首戰僅15投4中。

我們再看看「Catch & Shot(接球就投)」的表現,首戰24投5中得到15分,其中三分球僅22投5中,到了第二戰變成28投15中45分,還全部都是三分球,顯見此戰灰狼改變進攻策略的有成。

當你防守強度提高一個層次,內外進攻又都佔優勢,比賽自然很難輸球。

愛德華帶傷拚戰搶回一勝。 路透社
愛德華帶傷拚戰搶回一勝。 路透社

逆境練兵的勇士

面對明尼蘇達的反撲,少了柯瑞的金州軍團,這一場輸球實不意外,認真的灰狼著實展現了體能天賦上對下的殘酷差距,除了巴特勒(Jimmy Butler)靠著招牌擋拆後中距離急停跳,以及往中路切入,尚能猶有餘裕的得分,其他球員們的每一次出手,往往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實不容易,即使希爾德(Buddy Hield)仍發揮了一段時間,綠葉球員整體仍沒提供什麼火力支援。

但賽後柯爾也坦承,第二戰原本就帶有實驗意味,為的是備戰柯瑞可能繼續缺席的賽事,庫明加就是最好的例子。

柯瑞受傷後,面對灰狼年輕肉體的直接輾壓,柯爾也無法再繼續讓庫明加當「庫寒戰士」,巧的是此戰他多半搭檔二軍或三軍球員,儼然就是勇士內部的「雷霆特攻隊」,但他再一次證明了其天賦卓絕。

灰狼年輕人以體能壓制勇士其他球員,但庫明加又能以體能反過來壓制多數灰狼球員,少了「柯有引力」牽引下的進攻體系難以運轉,且正好是最適合庫明加以簡單粗暴個人能力亂刀流強打的局面。

勇士期盼解放庫明加能創造勝利的契機。 路透社
勇士期盼解放庫明加能創造勝利的契機。 路透社

本戰11投8中,防守端也提供「POA大鎖」(Point of Attack意指看守主力得分點的人)與幫忙卡位搶板的亮眼表現,除了罰球沒啥好挑剔,也導致柯爾在勇士追分時將他換下,結果反而再次被拉開後,招受大量質疑批評。可以預期的是,在柯瑞回歸前,庫明加將在勇士進攻端扮演更加吃重的角色。

除此之外,勇士本戰在追分階段展現的防守實驗,也相當具實戰價值,勇士以禁區到弧頂三分線的這條中軸為主佈陣防守,同時頻繁夾擊持球者,目的在於同時箝制愛德華慣用的中路加速突破、戈貝爾的Roll In籃下埋伏,以及藍道的高低位攻勢,且能兼顧45度角的射手與防守籃板的鞏固。

勇士大概就是刻意漏掉底角賭灰狼命中率,結果成效斐然,主要是讓灰狼原本流暢的強弱邊快速轉傳也停滯,影響底角「Catch & Shoot」的節奏與手感,從而被追上,預計這依舊會是第三戰勇士的主要防守策略。

放眼第三戰的可能調整

勇士方面,柯瑞繼續缺席幾乎已成定局,剩下的問題就是兩戰要怎麼守下至少一場?

波傑姆斯基這兩戰一共只得到14分。 路透社
波傑姆斯基這兩戰一共只得到14分。 路透社

好消息是他們有了一場可以再敗的空間。第二戰提早進入二三陣時間,讓巴特勒可以多休息總是好事,讓他儲存更多下兩戰用以燃燒的油料,進攻端主要的調整課題,則應該會落在如何為庫明加設計更多快速錯位單打的機會,並且讓他跑出更多攻守轉換,如果能勝任再多一點的切傳,那就太好了!

但主要還是要看回到主場,一眾後衛小將能否重新振作。第二戰穆迪(Moses Moody)與小裴頓都沒有出手命中,前者近兩戰更是9投0中,本該是柯瑞傷停後跳出來扛第2、3人的波傑姆斯基(Brandin Podziemski),近兩戰一共也才砍下14分。

縱使現在多一個庫明加可以期待,你不能預設希爾德每場都是穩定輸出,三位後衛小將必須有所回應,才能讓球隊回歸拉開空間與大量投射的常態運轉。

防守方面,柯爾應該會調整協防站位的比重。需要提防戈貝爾沒錯,但有必要謹慎到動用這麼多人力與關注嗎?可以合理預期灰狼的三分火力到客場會校正回歸,仍不該賭上給對手那麼多的Wide Open空檔,實驗看看減少些許對戈貝爾的防守強度,是不是仍足夠壓制其籃下取分,同時轉移到對外線的協防,相信會是第三戰可期待的改變。

灰狼方面,則仍絲毫沒有得意放鬆的空間,畢竟第二場在展現該有實力,三分手感發燙,對手最強主將還缺陣情況下,仍一度被追到僅7分差,確實看不到開心的理由,誰知道如果第二戰三分手感沒有骰到6,灰狼會不會依舊苦戰?

麥克丹尼爾斯必須打得更具侵略性。 美聯社
麥克丹尼爾斯必須打得更具侵略性。 美聯社

球隊仍要在善用戈貝爾施壓禁區之餘,克制其不必要的「Tough Shot」,引導他多利用傳球幫助球隊,也需要麥克丹尼爾斯(Jaden McDaniels)持續強攻籃框,讓他由底線兩側跟進,或許會是破解勇士中路佈陣的其中一個選項。

而這肯定也會是芬奇第三戰,最需要思考如何破解的大哉問:「灰狼能在外線平平、中路被重兵看防情況下,依舊找到其他進攻手段與致勝之道嗎?」

NBA專欄 NBA季後賽 勇士 灰狼 Stephen Curry Jimmy Butler Anthony Edwards

延伸閱讀

NBA/前兩戰投籃命中率低於3成 泰托姆:責任在我

NBA/柯瑞腿傷充滿不確定性 權威記者曝:最快第6戰回歸

NBA/約柯奇外線罕見10投盡墨 代理主帥:相信他會找回手感

NBA/約柯奇罕見8失誤外線10投0中 金塊葛登當英雄續命三分

A- A+

留言